11月6日上午,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浦东与世界:共筑开放之路,共绘产业新图景”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与会者们围绕浦东开发开放的新机遇、新前景展开深度交流,各抒己见,共同探寻在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实现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托马斯·萨金特
企业走出去
需要积极开放的心态和交流
社会制度是一系列的规范,以及人们相互行为预期的安排,也就是我们共同行事的一种模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制度并非凭空产生,它们被设计,它们会演进,它们是对历史目标和环境约束的回应。这一点在现今非常重要,因为在一些国家,有一些历史目标改变了,那么制度也有所改变。
文化是一套人们彼此期待的信念体系。未来的制度反映的是现今的挑战。总体而言,我们希望一个社会制度能够有韧性,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演化。这样一来,企业和创业者们就能够越来越好。
每个国家都是这样的,如果企业家或者是公司要在市场中存活下来,就要应对不同的挑战。企业在全球布局的过程中,就要考虑一个地方新的社会秩序是怎样的,税收是高还是低,贸易规则又如何,这些都是他们会去考虑的东西。
在国家或者是文化与文化的互动中,有一个概念很重要,那就是文化治理或者是文化智商。文化智商是一种文化的人去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时候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高的文化智商意味着接触另外一种文化的时候,会了解它的来由,了解它的局限,这样你和那种文化的人沟通的时候,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他们的立场。
就像Deep Seek是开源的平台一样,互动交流是开放最核心和最佳的实践。我非常喜欢来中国就是因为我能够从这里学习到很多新的想法,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开放,共同交换理念,共同探讨新世界的规则。
霍尼韦尔大中华区总裁 余锋
我们在这片热土上的成长之路
我个人和浦东发展有紧密的关系。作为一个浙江宁波人,上世纪90年代我来到浦东这片热土,担任一家外企的总经理。由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政策和卓越的营商环境,在三年时间里我负责的业务增长了16倍。有了这个经历,以后我的职业生涯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机会,如今重回浦东参与浦东的建设,我心怀感恩。
霍尼韦尔作为一家外资企业,和浦东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成就。上世纪90年代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024年又在浦东成立了中国的研发中心,从此以后不断加码,增加投资。
由于浦东充沛的人才储备、卓越的政策环境和高度国际化的营商氛围,霍尼韦尔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研发中心、科创制造基地之一,我们的发展和浦东紧密联系在一起。
霍尼韦尔扎根浦东,以上海浦东为中心,辐射中国,辐射整个大中华区。近年来,我们在“双碳”政策的指引下,和浦东区属的多家企业积极探索打造智能、绿色、低碳的建筑,然后推广到全国各地。现在以上海为中心,在全国各地的30多个城市为250多条轨道交通提供消防系统,为500多家大型制造企业提供高效运营的系统,为2400多个高等级酒店提供舒适的低碳解决方案,为24000多个商用建筑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系统。
去年霍尼韦尔在上海浦东的科研体验中心焕新开幕。这个中心主要是用于产品介绍、新品发布、行业论坛、科普教育,今年已经接待并举办了100多场各种活动。我们充分利用霍尼韦尔中国总部与海外公司的关系,利用中国完整、扎实的供应链和海外工作的经验,积极赋能中国企业走向海外,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智能建筑、数字化工厂,已经走进非洲、拉丁美洲、中东、东南亚和欧洲各个国家。
我们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获益者。我们选择浦东既是地理上的落址,但更重要的是战略的信任。我们对上海、对浦东的承诺不会变,我们对浦东充满了信心,相信这片热土会创造更多双向奔赴的成功故事。
傅利叶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顾捷
十年同频,与浦东共成长
2003年,我第一次来到浦东张江,当时是听了一个芯片公司创始人的演讲,埋下了创业的种子。2015年我又再次来到了张江,那时候就在张江的孵化器有了第一间办公室,招了第一名员工。
然而,创业之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如何解决资金的问题?如何运营?是一开始就面临的困难。那个时候,在浦东的孵化平台给了我有力的支撑:那里的老师当时给我介绍了张江科投,并完成了天使轮融资,帮助企业迈出了从0到1的坚定一步。
目前浦东这样的孵化平台有上百家,他们提供了投孵联动、空间赋能,为很多创业企业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傅利叶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政策、人才”。张江科投作为耐心资本,始终陪伴着傅利叶发展的每个阶段。浦东新区的出口政策也助力我们的康复机器人出口到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浦东的人才政策、落户优势也吸引了大量的创新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了企业创新的原动力。
浦东创业的环境让我们一开始就能够聚焦核心技术的研发,我们完成了康复机器人的国产替代。“智能康复港”已经出口到了40多个国家。我们研发的第一代直行器让人形机器人走了起来,傅利叶也开启了“具身智能+康复”的双赛道战略布局。
智能技术离不开场景的验证。我们的机器人进入了上百家社区医院和三甲医院,人形机器人也进入了浦东的建设银行、世纪公园,为公众提供服务。浦东能够提供大量开放和创新的场景,这些场景能够加速产品的不断迭代、研发的落地。
围绕着张江机器人谷、模力社区,浦东已经形成了具身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上下游紧密融合的生态优势,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傅利叶以浦东新区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为核心,依托浦东的机器人产业生态,打造懂交互、有温度的机器人产品,持续在真实的场景中落地应用。
傅利叶在浦东十年的成长是无数在浦东扎根发展的企业的缩影,也是浦东开发开放的生动写照。未来,傅利叶将继续深耕浦东,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与产业化落地。在此,我诚邀国内外的优质企业和创新团队来到浦东,共享战略新机遇,共建产业新生态。
ABB集团高级副总裁 韩晨
浦东具有很好的机器人产业生态
大概51年前,ABB在瑞典生产出了全世界第一台全电驱的机器人,现在在全球打造了中国、美国、瑞典“金三角”制造基地。本届进博会ABB展台带来了新一代IRB 1200小型工业机器人和Lite+系列等重磅新品,这些产品均由上海超级工厂生产。
ABB机器人1994年进入中国,2005年就在上海浦东开始了生产、研发,2022年底更是投入1.5亿美元建设占地6.7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承载全球40%的机器人产能,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机器人工厂之一。今年又投入升级AI智能喷漆车间,实现生产效率提升20%、总产能翻倍,运营成本减少36%,危险废弃物减少60%。
同时,ABB机器人全球研发中心落在浦东,现有300余名研发人员,具备全栈研发能力,和瑞典研发中心一起组成双中心架构。在供应链方面,本土采购率提升至80%左右,带动机械加工、电气元器件、新材料等领域本地配套企业发展。
近些年来,作为国内企业的配套供应,我们越来越多的产品出海。今年,预计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将近25%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我们非常幸运地位于浦东张江机器人谷,周边拥有许多配套企业,形成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态。此外,浦东新区的产业政策也给予了我们很大扶持。因此,在2022年建立超级工厂时,我们仍然选择继续在浦东进行二期工程。我们认为浦东是我们在中国的根据地,因此坚定地扎根于此。
西域创始人及CEO 叶永清
浦东政策环境为品牌出海
提供巨大便利支持
西域是高度数字化的供应链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非生产性物料及数字供应链服务。本届进博会西域展台展示了“智慧MRO供应链解决方案”,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驻足。通过补齐外资企业本地供应链短板,西域助其打通国内供应链渠道、提升运转效率,更好参与本地市场竞争。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数字化、AI、产业化分工的价值,让制造业专注研发制造,而把长尾、末端的非生产物料交给专业机构,用最新的技术形成双赢的互动。非生产物料占企业整体的采购支出非常少,只有4%-7%。但是,现在无论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已经把重构数字化供应链韧性变成了战略重要的一环,这是巨大的变化。
现在,西域在积极进行全球化战略布局。2021年制定全球化战略,首站聚焦北美地区,目前已在当地建成超5万平方米仓储、办公及展示空间,组建了一定规模的本地营销团队,业务覆盖上百个经销团队与上万个终端用户。今年,西域加大品牌对海外业务的投入,面向全球超10个重点区域开展工业品出海业务,后续也将承担国内工业品出海重要品牌的角色。
我们的出海底气,源于中国完整的产业链与强大的制造能力。从宏观上,全球竞争已经从“垂直”到“水平”,过去我们的优势是“中国供应链嫁接全球大市场”,现在已经进入到“中国品牌嫁接全球大市场”的机会。无论水平竞争还是地缘政治,往往是阴影部分,是负向的。但阴影的背后其实有阳光,会倒逼我们加快品牌出海。品牌出海在未来5-10年是巨大的机会,非常感谢浦东新区政府给我们搭建很好的政策环境,对中国品牌出海都有巨大的便利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扎根张江,扎根浦东,走向世界。
凯斯帕总裁兼总经理 戴伟德
不断提升总部能级
加大在浦东的投资
凯斯帕是一家意大利公司,在液压领域有超过70年的历史,主要生产的是液压泵,用于挖掘机等领域。公司核心生产基地在意大利,但在中国、印度都有生产基地,同时在美国、韩国、巴西也有销售服务基地。
中国是液压泵的重要市场,这在凯斯帕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凯斯帕20年前就在浦东建立了工厂,在浦东的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在2022年又进一步扩张。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使得许多生产线实现了本土化,同时也在为客户配套的过程中,参与到这些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旅程。
中国市场的演化速度非常之快,这也意味着中国市场对凯斯帕是非常好的实验场,可以检测我们新的产品能否服务全球市场。一开始,我们在上海只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生产基地,但是现在我们并不只有生产功能,而是也有创新研发功能,能更好地满足本地市场、国际市场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也把很多决策的权力下放到中国办公室,从而去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不断变化的趋势。
现在,我们在计划进一步提升凯斯帕上海的能级,使之成为亚太地区总部,从而进一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的需求。我们深深扎根于中国市场,因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市场。
安永大中华区业务主管合伙人 毕舜杰
浦东改革开放热土
为高水平服务业带来机会
安永在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有全球化国际化的网络,特别过去40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在浦东这块热土看到外资企业、本土企业的变化。很多外资企业之前是“In China for Global”,最近我们观察到,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越来越提出“China for China,Global for Global”,这是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词,从实际的案例上看,尤为明显。
过去这段时间,无论是跨国企业还是本土企业,很多都在紧密围绕着产业升级谋求做好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是一个大的话题,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们观察到很多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变化。现在大家把中国企业走向海外说成是3.0的阶段,是全面的全球产业化的布局。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链主企业带着大家、带着“朋友圈”一块儿出海,在当地进行产业布局。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不断走向海外开放,把中国好的产品和技术带向海外,同时有这些朋友圈,能够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当地的要求。
我们身处一个非常有趣和有利的时代,周围的新鲜事物都在蓬勃发展。万幸的是我们在浦东,这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最高地,同时也是非常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热土。安永在这边服务到几乎所有最高端和最优质的客户,所以在这里,对于未来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服务业来说,机会是非常大的。
在这样的趋势下,跨国企业的内涵和实质会发生变化,会涌现出相当一批来源于中国、扎根于中国的跨国企业。我们作为专业服务机构,非常欣慰能够赶上这一波全球化浪潮。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非常大的机会。相信有这么大的朋友圈,未来全球化发展一定会做得更好。
21世纪经济报道执行总编辑 陈晨星
浦东制度型开放
帮助企业具备全球化能力
这些年,我们持续关注浦东的发展和创新。从报道的角度来看,确实浦东为中国的企业、本土的企业全球化提供了很多独特的支持。在浦东有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尤其是近几年,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机器人等领域,在浦东土地上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所以浦东国际化的土壤非常成熟,在国内来说也是遥遥领先。
另外一方面,也想特别强调一下浦东的开放基因。开放的基因有一些制度的安排,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安排其中非常重要的是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和透明的监管体系,为本土企业提供了一个对接世界的制度环境。浦东在国际规则衔接方面一直是走在全国的最前列,比如很早探索与WTO、RCEP、CPTPP国际规则的衔接。制度的开放和规则的创新,也使本土企业的出海具备了全球化的能力和底气,这个非常重要。
浦东为我们报道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提供了一个舞台,我们可以从这里经常发现企业全球化的故事,浦东也为我们讲述中国企业全球化故事提供了鲜活场景。
中国企业在出海品牌输出时,文化共鸣是特别重要的方面,怎么用好符合全球文化输出的特点或热点议题特别重要。另外,建议中国企业在全球传播中要突出文化价值,用自己的产品理念与全球共识建立连接。这背后其实也是中国文化,比如说我们追求和谐、重视责任、尊重自然,这其实是中国文化可以跟全球连接的地方。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