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浦东跨国公司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通过“工业上楼” 让“寸土”生“寸金”
来源:浦东时报 日期:2023-12-18 浏览

  上海为何探索“工业上楼”,工业如何“上楼”,“工业上楼”企业的新发展空间有哪些?近日走入蓝帆医疗,对这家将占地面积43.6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全球科创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落在浦东的重量级跨国公司,如何通过“工业上楼”最终实现产业空间向上生长进行探究。

  “工业上楼”绝非简单的厂房堆叠

  “全球科创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是公司全球创新研发总部基地、投资孵化平台、高端医疗器械生产平台,也是全球商业总部。这里将打造成为蓝帆医疗自身国际国内、多级创新研发的新引擎和链接器。同时,也将对外开放,与产业行业内各类伙伴携手,成为协同创新发展的链接器和放大器。”蓝帆医疗副总裁黄婕介绍了公司在浦东布局全球总部的定位与意义。

  去年6月,作为2022年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同步开工的重大项目之一,蓝帆医疗全球科创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张江国际医学园区内正式启动开工。记者了解到,早在开工之前,蓝帆医疗就在浦东新区的帮助下按“工业上楼、智造空间”进行规划,是上海最早布局“工业上楼”的项目之一。

  所谓“工业上楼”,一是推动产业载体空间向上,将传统单层铺开的扁平式厂房,汇聚到高楼层的垂直化空间形态,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办公,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密度;二是推动产业发展能级向上,对产业载体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工业上楼”的方式建设高标准现代化厂房,吸引先进制造业企业入驻,替换低端产能,实现产业能级提升,真正实现“寸土”生“寸金”。

  用高楼做工厂,“工业上楼”绝非简单的厂房堆叠。蓝帆医疗上海科创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总经理卢凌威表示,并非所有的工业项目都适合“上楼”,一定要符合生产、物流的适用性考量,蓝帆医疗的产品线集中在小而轻的高端医疗器械,“生产以台面操作为主,生产设备小、产品也都是小型化的,并具备高环保性,物流都是小包装的,这样的生产工艺特点适合‘工业上楼’。”

  事实上,蓝帆医疗在新加坡已有10年“智造空间”经验。“2014年在新加坡投产使用的园区已高效运行近10年。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包括了研发、生产、质检及会议、办公管理配套等功能,是典型的‘工业上楼’‘智造空间’。”卢凌威介绍,“我们这一次也突破工业用地‘单一宗地、单一功能’,将投资、孵化、研发、实验、生产、配套服务等功能立体复合布局,综合容积率达到了3.5。”

  “工业上楼”应运而生,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一上了之”,更是从规划、建设到使用、运营的“软硬兼施”:蓝帆医疗全球科创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构建了负12米的5万平方米双层地下室,将动物实验房、35kv变电站、冷热源等大型生产配套“入地”处理,通过集中打造共享式能源、数据中心、冷热能中心,从源头化解“邻避”风险,为“上楼-智造”提供强大机电和配套支撑;同时,面向未来产业、打造柔性生产空间,可满足不同产线更换、扩产、更新需求。

  “工业上楼”拓宽发展空间,实现更大发展

  作为浦东“工业上楼”的代表,蓝帆医疗全球科创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建造过程中坚持工业姓“工”、产业姓“产”,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实现更大发展。

  国内冠脉介入器械领域心脏支架产品占据最多海外市场份额的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抢占多个全球第一……蓝帆医疗近年来的发展令人瞩目,创新研发是蓝帆医疗实现全球化战略的核心驱动力之一。2020年,蓝帆医疗上海研发中心正式入驻张江科学城。这是蓝帆医疗在创新研发方向上的重要布局,成为蓝帆医疗全球24小时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蓝帆医疗全球科创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将以上海为中心辐射长三角地区,吸引医疗产业的高端人才加盟,“我们希望能和国内外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形成联动,借助上海的产业优势,推动创新技术开发、加速技术成果转换和产品更迭。”黄婕说。

  据了解,蓝帆医疗全球科创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共计4幢楼,包括8层生产楼,10层生产、孵化楼,15层全球研发基地及12层生产配套楼。

  “我们要成为更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链主型’企业,这一总部要成为医疗创新领域人才和技术的集聚和发展中心,就需要让基地更具有‘产业园’特色,能生产、能研发、更能生活。”黄婕表示,目前公司正围绕雷帕霉素类衍生物药物球囊品类,加速在药物涂层技术上实现突破。“总部建成后希望吸引更多创新力量在国内实现工艺突破。”

  注重企业需求与建设供给的适配性,推进“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是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释放生产力的重大举措。根据推算,蓝帆医疗全球科创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未来土地产出率有望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10倍。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