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要守夜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新帽新鞋,拜天地、祭祖先,然后晚辈齐向长辈拜年,家长则要散给孩子们压岁钿,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压岁钿的风俗由来已久。所谓压岁就是“压祟”,意为镇恶驱邪。古人相信给孩子压岁钿可以保佑小孩平安。
大人们对孩子总是充满着希冀,希望新的一年他们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因此,在年初一会让孩子吃一片糕,意为“高高兴兴”和“高升”。此外,还要“吃糖茶”:茶里面要放两粒花生、两颗红枣,加一点糖,意为甜甜蜜蜜。
《抬头见喜》(林昱希作品,市美协供图)
正月初一,人们正式步入新的一年。按传统,不论男女老幼,都要衣冠崭新,堂前点燃红烛,以茶果、粉圆、年糕祭祖和祀神,焚香叩头,献供新茶,以祈一岁康宁。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或者对着祖先的遗像祭拜,此举既是慎终追远,不忘祖先恩德,也是阐扬敬祖追宗的美德。
祭完祖先之后,晚辈再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晚辈装满“压岁果子”的糖果盘,其中少不了红橘、荔干、甘蔗之类。“橘荔”谐音吉利,甘蔗寓意“节节高”,均取吉祥之意。
《沪上年俗图•拜年》(罗希贤作品)
早餐吃汤圆、年糕或春卷。午餐一般“吃斋饭”,年夜饭吃多了大鱼大肉,初一全家人都吃素食。“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间,拜亲访友都算拜年。拜年有远近亲疏之分,以前,年初一,父母会带着小孩去长辈家;年初二留给亲戚朋友;再远一点的亲戚,就放在年初三之后了。
拜年要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尤其是孩子要“穿新衣”。人们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来客一般都携礼品。招待客人必请喝“元宝茶”,茶内放有青果或将青果置于茶盖顶。还要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
昔日上海,过年穿上新衣服的小朋友们
传统上,大年初一也有许多禁忌,如这天不动扫帚,假使非要扫地,须从外头扫到里边。新年里也不可打碎家中物件,如果不小心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此外,也不宜动气、吵架,待人接物和和气气,彼此见面时须说贺年吉利话。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