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历来号黑金,造福人类有忠心。蕴藏浩浩贡中外,开发荡荡献古今。增储上产保冷暖,减燃增化气象新。绿色清洁寻新路,低碳转型觅情深。
长期以来,石油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交通事业现代化和石油化工等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提高民生福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功绩和现实贡献十分突出。
中国石油产业应该按照国家“双碳”目标的推进进程,按照“上游增储上产、下游减燃增化、低碳绿色转型”的战略思路和方针,明确石油自身未来在国家新型能源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提升上游产业增储上产能力,优化石油资源开发布局,加快下游减燃增化步伐,推进实施低碳绿色转型,实现石油产业与气候、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逐步有序退出能源属性和功能地位。
一、上游增储上产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饭碗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最为放心。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实施何种重大变革,无论发展任何产业,无论是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前提当然便是安全。
从现实来看,中国陆海石油开发受到诸多因素制约,石油勘探开发体制和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高位,石油安全问题长期面临挑战。
根据判断,中国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国内石油生产能力提升有限,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石油消费的庞大需求,国家石油安全问题将长期位居突出地位,确保石油稳定供应将仍然是重点工作。
为确保石油供应安全,在能源转型过渡期,中国必须继续实施国内石油“增储上产”政策,推动石油供应立足国内生产,尽可能地减少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明确石油保供的主体责任,确保石油供应安全和国民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可以预见,在可见的未来,石油增储上产仍将是石油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确保石油安全将是石油人的艰巨使命和重大责任。
加强石油勘探,增加探明储量
对于石油产业来说,没有石油储量资源就等于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不可能实现石油生产的稳定或增加,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基本规律。
石油“增储”,其实就是加强石油勘探,找到更多的石油储量。
目前,经过几十年石油勘探活动,中国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已经相对较高,石油勘探难度日益增大,技术要求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开始进入石油勘探中后期。
但是,基于地质学基础和中国石油勘探的现状,预计中国还有较好的石油资源蕴藏量的基础,仍然具有较大的石油资源勘探潜力和作业空间,未来发现新的石油探明储量的机会仍然存在,前景并不渺茫。
在勘探区域,中国东部地区勘探程度较高,而广大的西部地区探明程度还较低,而且还有广袤的海域需要加大勘探力度,应该将石油勘探区域的重点由东部转向西部,再由西部逐渐转向海洋,再由近海转向深海。
在石油勘探区域上,要重点加强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等主要盆地勘探,持续推进海洋石油勘探步伐,带动后备资源战略区、重大区代勘探战略目标落实,不断拓展石油储量增长区域,稳定增加探明石油储量,切实增加可采石油储量。
在石油勘探类别上,继续加大常规石油勘探,持续深化非常规石油(包括页岩油、致密油和油砂等)勘探,努力寻找新领域、新层系、新区块,力争获得大突破和大发现,不断提高石油探明程度,增加石油后备储量。
在技术创新领域,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大石油资源的勘探力度,构建开放灵活的石油勘探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理论并深化认知,提高石油勘探技术水平,加强东部地区成熟盆地精细化勘探,开展西部地区复杂盆地的勘探理论和技术攻关,加强西部低品位、东部深层、海域深水三大领域科技攻关,加快海洋石油勘探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与自主创新,支持石油勘探持续取得突破。
着眼于未来能源转型过渡期,中国必须持续深化石油体制改革,尤其是深化石油探矿权制度改革和政策实施和落地,吸引各类企业积极投入石油勘探事业。
要持续加大石油勘探技术研发投入,把外部投资吸引进来用以降低企业进行基础性勘探的难度和成本,鼓励石油公司加大勘探力度,从而使石油资源更有保障。
加强石油开发,稳定石油产量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石油进口在石油消费中的比重高达70%以上,可以说是严重依赖国外。
石油“上产”,其实就是加强石油开发,生产更多的石油。
为了确保能源转型过渡期石油安全,尽最大努力降低石油进口依存度,中国石油产业当前的突出目标就是石油“上产”,能够“增产”最理想,至少是确保石油能够“稳产”,不至于出现石油减产。
着眼于未来能源转型期能源安全局势,中国必须加强石油开发技术研发,增强国内石油开发力度,实现非常规石油规模经济开发,稳定石油产量规模,提高石油自主供给能力,不断降低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
应该兼顾近期石油需求和长期发展需求,均衡开发国内常规石油资源,在经济合理可行的条件下,加快非常规石油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合理控制国内原油高峰产量,努力延长原油稳产时间,保障国内石油的持续稳定供给。
要坚持陆上和海上并重,大力支持低品位石油资源开发,稳定东部老油田产量,增加西部石油产量,加快海洋石油开发。
1.稳定东部老油田产量
以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为重点,深化精细石油开发,积极发展先进采油技术,提高石油采收率,弥补石油自然减产,努力稳定石油产量。
继续深入挖掘东部老油田发展潜力,加强稳产改造,提高采收率,延缓老油田产量递减,提高油田生命周期。
2.增加西部石油产量
以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为重点,推动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推广使用先进开发技术,加大石油资源开发和生产力度,提高石油产量。
2.加快海洋石油开发
按照以近养远、远近结合,自主开发与对外合作并举的方针,加强渤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近海石油开发,加强南海深水油气开发形势跟踪分析,积极推进深海对外招标和合作,尽快突破深海采油技术和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大力提升海洋石油产量。
二、下游减燃增化
从发展思维来看,减燃增化将势必成为石油下游产业转型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石油主要作为能源,而且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可以这样说,是以燃烧化石燃料为主的交通运输产业蓬勃发展推动了石油产业快速兴起。
但是为了控制碳排放,中国交通运输汽车产业正在加速转型,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发展,势必对石油燃料的消费需求产生重大冲击和影响。
从产业经济学思维来看,消费是引导生产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个产业,如果没有消费市场,那么就没有消费需求,如果没有消费需求,那么就不可能有发展。
预计,未来几十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存量将不断增长,石油消费将在今后几年内达到峰值,峰值时间估计在2025年左右就有可能达到,届时石油消费将逐渐下降,促使石油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必然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发展,终端能源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石油作为燃料能源的属性将逐渐被市场淡化,利用方式和路径将逐渐由燃料转向化工原料和新材料,可能还包括部分氢能源生产和利用。
在石油产品中,以往汽油消费主要在汽车动力方面,因此受到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冲击应该最大,消费规模预见将很快实现峰值。
对于柴油来说,以往消费也主要集中在汽车和水上航运领域,与交通运输业转型也存在密切关联,预计消费规模也将持续下降。
但是,预计柴油可能会比汽油消费达峰迟缓一些时间,不过未来趋势也是消费难免下降,并且将最终成为“日落西山”的石油产品。
煤油尤其是航空煤油,由于受到民航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的直接影响,预计今后消费需求将继续有所增大。
但是,如果航空动力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比如用氢能替代航空煤油,那么航空煤油消费也必然逐渐趋于下降,终究退出市场舞台。
再看一看燃料油,作为一种燃料,主要用于工业和水上交通运输产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其需求有可能保持较长时期的基本稳定。
但是,随着碳排放压力逐渐增大和燃料油质量标准不断提高,而且也可能逐渐被氢能替代,预计燃料油消费需要也将逐渐萎缩。
从趋势上分析,石油转型必将强力推动石油产品结构发生重大改变,石油消费将逐渐从燃料用途向原料用途转变,转型压力将日益扩大。
未来控制碳排放,预计中国将逐步完善现行石油贸易配额管理政策,逐步压缩原油进口规模,严格控制成品油出口等将是政策要点,进而推动石油产业实现转型。
伴随着中国石油需求逐渐达峰,炼油能力过剩压力将日益突出。
从趋势来看,国家将不得不出台新的产业政策,其中严格控制新建炼油项目,坚持“上新压旧”、“上大压小”、“优胜劣汰”、坚决防止炼油产能无序扩张等恐怕将成为下游政策和关键内容和核心取向。
为推动炼油产业转型,预计中国政府将持续提高产业政策引导力度,稳步调整优化炼油装置结构与产品结构,降低燃料产出比例,提高石化原料产出比例,不断提升燃油质量,提升清洁油品供应能力,加大“减污降碳”的政策力度。
针对目前炼油产能过剩问题,合理控制炼油产能规模,引导炼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是难以避免的大趋势,石油下游产业和企业必须认清形势,不应该采取观望、怀疑、回避、躲闪、抗拒甚至是“侥幸”的态度。
综合考虑石油资源和运输条件、炼化企业集中程度、发展基础、环境容量等因素,应在东南沿海区域建设三个炼化集群,突出规模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统筹考虑东北、西北、华北、华中、西南炼化布局,优化现有炼化设施,逐渐淘汰部分蓝油产能,优化原油产销布局,促进上下游一体化发展。
预计中国将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支持石油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发展,增大关键化工产品技术含量和价值增值部分,不断开发新材料技术和产品,加强前沿材料技术创新水平,积极推动炼化产业和企业加速转型。
对于炼化企业来说,未来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稳步调整优化炼油装置结构与产品结构,降低汽油、柴油的产出比例,提高石脑油等石化原料的产出比例,逐渐形成以生产化工原料、新材料和氢能等产品为主导的全新供应链和产业链。
三、 推动低碳绿色转型发展
中国石油产业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对石油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刚性需求,又要加快石油低碳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石油是能源,新能源也是能源,中国端稳能源饭碗意味着要多打“新能源粮食”,全力以赴增加能源产量,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石油产业对石油生产、消费、质量和效能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难度确实很大。
石油是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燃烧必然伴随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客观现实。
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中国需要统筹推进石油供应安全和低碳绿色发展,在增储上产和确保石油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加快低碳绿色转型。
在未来低碳绿色转型过程中,中国石油产业应该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在确保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认真总结低碳绿色转型业务发展的好经验和好做法,一手抓石油增储上产,一手抓低碳绿色转型,精心谋划,制定规划,精准落实。
制定新能源大基地建设规划
从资源角度统筹谋划清洁电力和综合能源市场开发,“风光”资源、土地资源优势,统筹考虑电网架构和消纳情况,持续畅通新能源指标获取通道,建设新能源基地。
充分利用新疆、青海、甘肃等石油和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建设石油与太阳能同步开发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等。
重点推进大庆、长庆、胜利、塔里木、新疆、华北等油田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并充分合理利用荒山丘陵、沿海滩涂等资源,积极推进风电就地就近开发。
在海上,要充分考虑海上石油开发与风能开发之间的地域关系,统筹航空、运输、管道建设规划布局,推进海上风电与石油勘探开发,形成海上风电与油气田区域电力系统互补供电模式,逐步实现海上风电与海洋石油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动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
制定科学高效的政策体系,加强石油勘探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推进石油低碳或负碳产业发展,持续提升石油净贡献率和综合能源保障供应能力,加大石油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技术创新攻关力度,大力推动石油产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
坚持石油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大规模发展,推动油田开发企业提高石油商品供应量、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存储能力,实施陆上和海上清洁能源替代行动,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发利用。
在陆上,目前中国陆上老油区已经逐渐步入开发后期,面临着油气资源接替不足、稳产难度大、生产成本高等难题,需要依托油区及周边资源,以石油产业为基础加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业务开发利用,积极推进陆上石油勘探开发自消纳风电和光伏发电,推动传统石油生产向综合能源开发利用和新材料制造基地转型发展,形成石油上游领域与新能源新产业融合、多能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加快构建石油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从设计源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占比,加快实现石油生产过程的清洁替代。
坚持陆上与海上并举、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单品种开发与多品种互补并举等,统筹石油增产与新能源开发、新能源消纳与储能、风光发电与气电调峰的关系。
积极推进绿色油田示范建设,促进石油勘探开发与新能源技术融合、应用方式和体制机制等创新。
加快开发利用地热、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加快提升石油勘探开发的新能源存储消纳能力,积极推进绿色油田示范建设,努力打造“低碳”或“零碳”油田。
谋划推进油田向“油气风光氢”一体化生产基地转型发展,让油田既是“绿电田”“绿氢田”,也是“储碳田”“储能田”,更是“清洁能源田”。
持续开拓新能源多元化市场
加大油区及周边新能源开发利用,重点推进集中式光伏发电,并以压差发电、绿电制氢、“光伏+甲醇”等重点方向为突破口,积极开展伴生资源开发、氢能利用探索,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推进绿电、绿证、绿氢、碳资产等多元市场开发,加快完善新能源及战略资源产供储销体系,推进碳资产项目开发,有效提升新能源项目价值。
举报/反馈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