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山,全国唯一的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在2021年中组部干部人才 “组团式”帮扶启动后,浦东对口贡山,结对帮扶近3年来,上海市及浦东新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亿9千多万元,主要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打造茶腊、秋那桶、克劳洛、阿鲁腊卡等10多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组团式帮扶为契机,大幅提升教育、医疗公共事业服务水平;以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开展以工代赈项目,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以产业合作为引领,推进峡谷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有力加快了贡山县乡村振兴的步伐。这些抽象的数字,落实在现实中,老百姓的感受是什么呢?且看记者在当地的采访。
一个独龙族和怒族融合家庭的发展故事
2月28日下午,随着最后一名患者被推出手术室,上海健康医学院周浦医院“辅善光明行”手术全部结束,32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老人告别了白内障,还有2名老人做了倒睫矫正手术。
2月26日,周浦医院马晓昀眼科团队到达贡山县人民医院,立刻赶往4楼眼科门诊。记者看到,等待初步筛查的39名患者几乎都是儿孙两代陪同,他们说:“我们等待白内障手术已经好多年了。”其中,主要是傈僳族、怒族。来自黑娃底的患者马云华显得有些特别:出生于1947年的他是怒族,妻子是独龙族,他的孩子都是独龙族。
第一天初筛是大女儿陪的,第二天手术则是大女儿、小儿子陪伴,第三天重见光明,见证者是大女儿、小女儿和小儿子。马晓昀对这位患者记忆深刻:老人家耳背,过分紧张,血压一直下不来,但是他又舍不得放弃难得的手术机会。为此,贡山县副县长张文芳亲自来安慰老人,小儿子还把妈妈也接来安慰他,最终才完成了手术。“我是个修路工人,我妻子是农民,现在我有退休工资,她有养老金,我的四个孩子都读了书,除了小儿子在村里做乡村医生,三个孩子都在县城找到了工作。”老人说,自己双眼看不见,想做手术的话,最近的医院要开车4个小时,最麻烦的是自己血压高,去了也不一定就能做,“太感谢上海医生了。”
小儿子马玉龙初中毕业时,正赶上村里的乡村医生离职,于是被送去读了卫校,毕业后成了父老乡亲的家庭医生。马玉龙告诉记者,“我们小时候出村子都很困难,现在村子通了公路,在山上的家也易地搬迁了,我家还买了一台车。”他认为,易地搬迁给新一代提供了进入现代化生活的机会,读书有保障,有了文化才能找到工作。
2023年投入沪滇协作资金1900万元的“贡山县峡谷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正好在黑娃底,贡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和春林告诉记者,当地的群众可以将土地租给园区,还可以在园区里就业,这将极大地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峡谷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经在2023年11月20日正式投入运营,目前栽种了西红柿、黄瓜、西葫芦、茄子、辣椒,园区租赁当地43户农民的土地;截至记者发稿,已经使用当地农户用工140人次。
“智慧社区”将浦东经验带到幸福社区
贡山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是茨开镇幸福社区,成立于2019年12月,共建设易地搬迁安置房22栋51个单元楼。迁出地涉及贡山县域内除独龙江乡外的4个乡镇,共有居户750户2313人。社区内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藏族、白族、彝族、纳西族、回族、苗族、汉族10个民族和谐共居。
幸福社区得到了上海市申迪集团、浦东新区金桥镇的倾力帮扶,近3年来累计投入“携手兴乡村”资金149万元,建设了申迪幸福桥、塑胶球场、爱心食堂和智慧化社区治理等项目。2023年正式上线运行社区智慧系统,成为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有益探索。
“早知道幸福社区这么好,当初我就不用让工作人员上门跑那么多次了。”茨开镇吉束底村的老余发自肺腑地说。当年为了动员他家易地搬迁,对口他的干部张文芳跑了他家许多次,帮他干农活,帮他家做饭、喂猪。他说:“后来,我家孩子工作了,这才发现住在县城里真是好啊,上班不用跑远路,上学也有好学校。”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