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刀就是画笔、奶油就是颜料、面包就是画布,10余名女性及1名小男孩在专业艺术老师指导下,尝试用食材和烹饪工具,以梵高的后印象派名作《野玫瑰》为蓝本,画出带有个人理解、体现独特风格的春日花卉。
近日,浦东碧云美术馆全新推出公共教育项目——“碧云食光”艺术美食课程。项目践行“社会大美育”,以“艺术疗愈生活”为理念,引导市民感受食物与艺术的奇妙交汇,让艺术走进生活,把生活过成艺术。
“《野玫瑰》创作于梵高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在用生命作画,你能从中感受到他的激情。”艺术老师结合梵高的生平,向参与活动的学员解读该画作:这是一幅深受日本版画影响的作品,梵高将立体的花朵、叶子平面化处理,在画面中表现为一种平视、甚至略带仰视的视角。“艺术是能把梵高从困苦的生活中救赎出来的东西。哪怕是天地间不起眼的一草一木,梵高都认为值得用生命去表现、去讴歌。”
绿色来自于菠菜粉、蓝色来自于蝶豆花粉、黑色来自于竹炭粉、黄色来自于南瓜粉……艺术老师带领学员们用这些可食用材料,与奶油一起搅拌均匀,调制成作画颜料,美术馆里顿时飘香四溢。随后,学员们拿着刮刀,将颜料小心地抹在面包上。颜色深浅、植被疏密、花朵多少,全由自己掌握。完成各自版本的《野玫瑰》后,学员们在拍照留念后,可以把作品带回家,也可以立即享用。
“在吐司上作画很好玩,很适合像我这样的‘手残党’。”黄女士在课后说道,在周末早上,她或许还会给自己做一顿精致的艺术早餐,“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一点色彩,让生活更有仪式感!”
作为2024年浦东妇女儿童家庭点单配送服务项目之一,3月以来,“碧云食光”艺术美食课程还由妇联点单配送至多个街镇。“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认为食物是一个大众易于接受的切入点,吸引更广泛人群走进高雅艺术殿堂。”碧云美术馆公共教育负责人孙冰清介绍,许多原本对艺术“不感冒”的家庭妇女,也借由操作食材参与艺术创作,第一次产生了对梵高以及艺术的浓厚兴趣。
近年来,碧云美术馆持续推出“艺术疗愈”项目,“食疗”正是“艺术疗愈”的一种形式。孙冰清表示,在儿童、女性群体中,因为生活、身材的焦虑,更易罹患进食障碍。研究表明,把食物变好看,让制作食物的方式更艺术,有助于改善特定人群的拒食倾向。她还透露,今年碧云美术馆还计划与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等机构合作,面向细分人群定制“艺术疗愈”课程。馆方还将推出跨学科的“碧云之声Being Voice”项目,这是以音乐为载体,将周边邻里、社区、学校和公益组织的音乐团体融合为一体的公益活动。活动让动态的音乐在静态的美术馆空间里流动,进行集体、生动的艺术演绎。
丰富的公共教育活动背后,是碧云美术馆聚焦打造“社区友好型美术馆”的目标,致力于寻找艺术与大众的连接点。“社区友好型美术馆依托于社群,又重塑了社群。美术馆与社区是双向流动的,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受到社群的美好和城市的温度。”馆长林薇说,该馆所在的碧云国际社区,地处外高桥、张江、金桥三个片区的交界处,因此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与相关社群进一步交流互动,“参观者进入美术馆,就能以美术馆为家。美术馆也带着文化内容走进社区,生活本身就是美术馆。”
带着这样的理念,碧云美术馆自3月起在每周五、周六试行夜间延时开放,开放延长至晚上21时。夜间开放期间,馆方还将策划更多有趣有料的文化服务,包括不定期举办美术与音乐、舞蹈、文学等融合跨界的公共教育活动,让更广泛人群在“社区友好”的氛围中接受“社会大美育”。
文字/摄影:曹之光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