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笋大量上市,“时令美味”下沙烧卖走上餐桌。晶莹剔透的面皮,轻轻咬下一口,春笋的清香混合着肉的鲜香,美味可口。
饕客们心心念念的“下沙烧卖”,其实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据《南汇县志》《民俗上海》《鹤沙文化》等记载,“下沙烧卖”相传始于明代。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朝廷在今浦东航头镇下沙社区(古称鹤沙镇)建盐场并设盐监署,令下沙逐渐形成了经济繁荣的局面,也引来了倭寇的觊觎。
至16世纪时,倭寇经常到下沙大肆抢掠,特别是明嘉靖三十一年、三十二年,倭寇屡屡骚扰时为东海边境地区的下沙,老百姓深受其害。当朝廷派兵至下沙抗倭时,人们用点心慰劳将士。
由于平倭大军人多,百姓们和粉捏皮,剁肉拌馅,当时恰逢新笋出土,便用竹笋和肉做馅,包了馄饨不像馄饨,饺子不像饺子的点心上笼蒸熟。新出笼的美味点心深得将士们喜爱,有人问这是什么点心,当地人颇为风趣地回答:“边烧边卖。”“烧卖”由此得名。自此以后,每逢农历三月廿八前后,下沙庙会上便有“烧卖”应市。
到了20世纪90年代,原下沙饭店经理周丽娟瞄准南汇举办桃花节的大好时机,率先推出“下沙烧卖”设点供应,令“下沙烧卖”随之名声大噪,成为桃花节应市的特色点心。
为了打出“下沙烧卖”品牌,从20世纪80年代起,周丽娟精心研究现代人的饮食文化。从烧卖皮子、馅心佐料到上笼火蒸等工艺,都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烧卖皮子先由机械轧成,再用人工擀薄呈桃花状;馅料配方也做了相应调整和充实,咸的采用春笋嫩料及精瘦猪肉辅以精油和成,甜的以炒制的大红袍赤豆细沙佐以核桃肉、瓜子肉和陈皮橘等精制而成。成型的烧卖上笼后旺火蒸十分钟即可食用,满街香味飘逸,引来四方宾客,吃过下沙烧卖的游客无不为之赞叹。
2011年,《下沙烧卖制作技艺》被列入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现代、快捷、高效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下沙烧卖”知名度大大提升,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2013年2月,在航头镇党委、镇政府的重视下,“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传承基地落户下沙。2015年“下沙烧卖制作技艺”又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航头镇文化服务中心多次举办“下沙烧卖”制作技艺讲座、传授班等。第五代传承人郑玉霞也下社区、进校园进行传授,同时积极发挥“下沙烧卖制作技艺”传承基地的作用,使下沙烧卖从小吃点心变身为“非遗”美食。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