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介入无植入,可在完成治疗后于人体内完全降解“消失”的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心脏支架科技的未来”。 6月29日,微创集团研发的全球首款新一代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Firesorb(火鹮)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注册审评,即将获证。据了解,这款新一代生物可吸收心脏支架从研发到生产均在浦东实现。
研究破解“高血栓率”难题
植入心脏支架进行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但传统金属支架会永久存留在体内。随着冠心病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短期内可以支撑病变血管,长期又能在人体内被完全降解消失(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使心脏恢复如初的生物可吸收支架,成为各国研发团队争相攻关的“科技高地”。
自2000年起,国内外几十家企业都竞相开发这一产品,但早期第一代可吸收支架大多存在临床血栓率较高的风险。据了解,火鹮的诞生,微创经历了十年大胆科学攻关、5年小心医学求证,用15年的时间最终破解“高血栓难题”。
据微创首席技术官张劼介绍,微创自2009年启动可吸收支架研发,并针对“支架壁过厚”“载药量过高”这两项与高血栓风险最相关的因素,从攻克底层技术入手,由微创科学家团队自主研发。
“火鹮支架是目前首款厚度可降至与金属支架同级别而保持同等强度的靶向可吸收支架,并作为能做到全尺寸病变覆盖、可适用于直径2.5毫米的小血管病变治疗的可吸收支架,解决了可吸收支架在小血管病变区的可及性难题。而在载药量方面,火鹮支架汲取了微创独有的‘靶向洗脱’技术,有效载药量降至普遍载药量的1/4而实现同样药效。”张劼表示。
火鹮支架的一系列临床数据也得到医学界的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表示:“通过影像随访观察到,火鹮支架术后一年内膜覆盖率达99.3%,术后如期基本完全消失,病变血管恢复到自然无拘禁状态。这一发现振奋人心,它表明火鹮可在人体内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体内不留异物,实现介入无植入。”
致力于研发“中国的心脏支架”
翻开微创的创新发展历程,“首例”屡见不鲜。自1998年成立以来,微创始终扎根于浦东,并致力开发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高端创新医疗器械。
十年前,火鹰支架成功上市,独创的“靶向给药”颠覆了传统药物支架的理念。火鹰支架通过精准靶向给药,同时兼具了“低血栓率”和“有效抑制再狭窄”的优点,并成为首个研究结果登上世界顶级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中国医疗器械。微创也跻身为全球心脏支架领域的引领者。十年后,火鹮的发布是其在可吸收支架这一心脏支架最前沿赛道取得的创新成果。
“预计最快几个月内中国患者就能用上火鹮,我们会积极关注产品的可及性,让更多的患者用得上、用得起,同时我们也做好产品‘出海’准备。”张劼表示。
据悉,微创在火鹮研发过程中构建的整套生物可吸收材料和器械的全流程评价与质控体系,意味着中国在生物可吸收支架这一尖端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并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壁垒。依托这一平台衍生出的技术,未来还有望应用于脑梗、外周血管狭窄、骨创伤等其他领域,让更多患者享受到国际领先的治疗方案。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