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临港新片区:更开放 更创新 更有活力
来源:浦东时报 日期:2024-08-21 浏览

蓝天白云的“水晶天”映衬下,临港的最高地标——矗立在滴水湖边的西岛金融中心风采初显,安装好的部分幕墙开始闪烁光彩。8月20日,是临港新片区设立5周年的日子。5年来,新片区也像西岛金融中心一样,不停拔节生长,绽放耀眼光芒。

  据悉,5年来,新片区改革创新任务基本完成,开放型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引进、落户人才年均增速97%;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9.8%、34.6%、33.4%;塔吊林立、车水马龙间一座现代化新城逐渐形成,充满朝气……临港新片区,正向着更开放、更创新、更有活力的方向不断前进。

  制度创新带来更大开放

  从今年6月成为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首席事务官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贸处王莹每天忙碌不停。“要不停地接待优质的企业,解答企业咨询,为企业服务;还要做活动,给企业宣讲政策;同时还要和团队策划做好线上平台小程序。”王莹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

  今年6月,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在临港高水平开放大会上正式启用。这是一个助力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走向全球舞台的发展平台,是临港新片区支持企业高水平“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更好帮助企业“走出去”,只是临港新片区不断扩大开放的一个缩影。建立以“五自由一便利”(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信息快捷联通)为核心的开放型制度体系,是临港新片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5年来,新片区持续推动制度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制度创新和风险防范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新片区已形成突破性创新案例138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70个。同时,新片区不断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提升“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累计实到外资57.24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56.72亿美元;累计吸引新注册企业超10.7万家,注册资本金超2.3万亿元。

  让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只是开放的第一步。让企业更好发展,让新产品、新业态在临港得到创新突破,是新片区不懈追求的目标。为此,一项项创新之举接连推出。

  去年6月,首批4家企业在临港新片区获颁了基于立法基础的全国首批无驾驶人路测牌照和上海首批智能网联公交示范运营牌照,推动全无人驾驶在临港率先成为现实,助推自动驾驶产业发展。

  在此之后,临港无驾驶人测试范围里程不断突破。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数据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临港新片区无驾驶人自动驾驶车辆测试道路覆盖东海大桥、环湖一路、环湖二路、海港大道申港大道等区域,累计测试时长超7700小时,测试里程超20万公里。

  更多的创新也在推出。比如,优化外资准入管理和服务,在制造业、金融、电信等领域加大开放创新力度;创新海关监管模式,建设更高开放度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提升跨境结算与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形成落地凭企业收付款指令直接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优质企业开展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外债一次性登记等全国首创性案例;实现更高能级的运输自由和更开放便利的人员从业自由。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8月2日,在中微半导体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微公司”)迎来成立20周年纪念日的日子,总投资15亿元的中微临港产业化基地项目正式落成启用。与此同时,位于滴水湖畔的中微临港总部暨研发大楼也在建设中,建成后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未来,中微公司的生产和研发基地总面积将达到约45万平方米。

  对于该产业化基地项目,中微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尹志尧表示:“项目建成后将大幅提升生产规模,能更好地满足产业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这是中微公司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在科技创新助力下,临港新片区的前沿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已形成了“4+2+2”的前沿产业体系。其中,集成电路是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已集聚集成电路相关企业260余家,已签约项目总投资近30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超1200亿元。

  此外,截至2023年年底,临港新片区人工智能企业超200家,2023年产业规模达272.8亿元,集聚人工智能研发人员超6000人。生物医药企业累计超180家,涵盖了医疗器械、医药、医疗服务各细分领域。民用航空产业集聚民用航空领域企业40余家,产值规模达127亿元。

  前沿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是临港新片区的科创体系。作为上海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临港新片区一直在加强战略性基础创新体系布局、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格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初步形成临港“四梁八柱”科创体系。

  在临港新片区,有瞄准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大基础设施,有面向应用创新需求的各种高能级科创平台、创新联合体、生态创新中心等,还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众创空间-科创驿站-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梯度孵化体系,同时还有众多的科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新产业和科技创新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新片区设立以来,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6%,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重点项目超570个,涉及投资额超6200亿元。专精特新企业从新片区成立之初的26家增长到如今的473家,高新技术企业从新片区成立之初的254家增长到如今的1493家,科技创新型平台达到19家。

  活力之城蓬勃“生长”

  塔吊林立,热火朝天,是很多人对临港的第一印象。5年来,保持着高强度开发建设节奏的临港新片区,新地标一个个出现,文体活动越来越多,呈现满满活力。

  现在,每次刚从高速转到申港大道进入临港主城区,两幢并肩而立的高楼就会映入眼帘,它们就是临港在建最高标志性建筑——西岛金融中心。

  据该项目承建方中建二局华东公司介绍,现在西岛金融中心外立面幕墙安装进入尾声,目前已完成33层外立面幕墙安装,预计11月完成全部外立面幕墙作业。同时,室内精装修与景观园林工作也已启动,计划于2025年8月竣工交付。

  在滴水湖的北边,新片区另一个新地标——滴水湖金融湾的“荣耀之环”也已成形。站在50米高的“荣耀之环”向外远眺,高低错落的大楼已经拔地而起。

  临港新片区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仓龙告诉记者,到今年年底,包括“荣耀之环”在内的滴水湖金融湾一期将完成建设,届时“荣耀之环”作为公共空间将向市民游客开放,大家可以在此观光远眺,充分感受这座海边新城的风韵。

  地标一个个出现,具有影响力的活动也接连来到临港。今年6月28日,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暨红毯仪式首次亮相临港,推动这座年轻的城再增人气。

  紧抓第29届上海电视节的契机,临港持续深化商文旅体展联动,以高质量的融合产品供给持续让流量聚起来、人气热起来、消费旺起来。通过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商文体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倾力打造“年轻的城,年轻人的城”。

  5年来,新片区新增商业面积91.1万平方米,约为之前10年的4.4倍,总面积达到111.9万平方米;新增20多个文体设施;上海海昌海洋公园、上海天文馆、耀雪冰雪世界等热门旅游项目接连开业运营;共举办新片区系列品牌文化活动、商圈活动及重点品牌体育赛事约500场,举办资源推介及主题沙龙近45场,吸引参与人数达120万人次。

  活力,正成为新片区每一个日升日落间的主题词。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