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你想要的训练目标,比如奔跑,通过‘格物’平台新机器人一键导入代码就可以在仿真环境下去学习,大概20分钟机器人就能学会奔跑这一动作,其通用性与易用性将大幅降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门槛。”3月21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联合上海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发布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在位于浦东“模力社区”的发布现场,上海大学副教授叶林奇详细介绍了“格物”的独特之处。
据介绍,“格物”拥有通用强化学习框架与模型自动化适配技术,一套代码覆盖百余款机器人,新机器人导入即训练,无须重新编程。“格物”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人形机器人仿真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平台将扩展至全身控制、多机协作等高级任务,助力中国在全球机器人竞赛中占据领先地位。
据了解,“格物”采用了模型自动化适配、自适应课程学习、前馈引导的强化学习、虚实贯通和在线学习等关键技术;支持行走、奔跑、跳跃等多模式运动,还能够进行极限化测试。
“打个比方,新的机器人诞生后,以前仿真就像新生儿一样,要从爬行开始掌握站立、行走、奔跑等技能,整个‘发育’速度非常漫长。‘格物’仿真平台则是把现有的关于走跑跳抓取等技能都预置在了‘技能库’里,导入后,机器人的仿真‘发育’速度将变得非常快,可以大幅度缩短整个学习时间。”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介绍说。
“格物”已成功应用于多款机器人原型开发。在近期测试中,搭载该平台的双足机器人Tinker展示了稳健的行走与抗扰能力,四足机器人Go2则实现了敏捷跳跃与动态平衡控制。
此外,平台支持机器人结构优化,如通过调整腿长、关节偏转等参数探索性能极限,为产品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叶林奇认为,“格物”将传统耗时数周的开发周期缩短至“分钟级”,将让机器人能更快走入大众,“门槛降低后,实现普惠大众,将大力推动我国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
作为国家级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署,去年5月落地浦东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发布了全球首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公版机“青龙”,建立了openloong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围绕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具身智能分级分类等领域,制定了全国首批团体标准等。今年1月21日,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模力社区”正式启用。
“格物”是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大模型时代对人形机器人新范式的重要探索举措。“已投入的训练场就是我们此次仿真平台技能库重要的数据来源。”江磊表示,“下一步,我们会把‘格物’开放在社区上,并发布相应教程,我们希望搭建人人共创的架构,期待形成与全球开发者共建开放的生态,去赋能各领域的智能化转型。”
当天,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发布开放基金,基金总规模300万元。
该基金围绕国地中心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项目,主要面向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优秀青年学者,资助相关研究团队在相关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