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全国首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众多国家战略汇集于上海浦东。作为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先锋,浦东如何站在全球视角,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以专业化检察服务,服务保障引领区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功能高地?浦东检察书写的答卷是:专业化、机制化、多维度。
高质效办案 树坚固防线
C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半导体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产能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该公司也是浦东检察院办理的本市首例涉外“商业间谍”案中的案件权利人。犯罪嫌疑人郑某是一名半导体专家,在C公司任职三年后离职。2022年2月,郑某受某境外咨询公司邀请参加一场所谓的线上商业咨询活动,在活动中将其刺探和掌握的C公司在研发进展、投产规划等方面的商业秘密泄露给了对方。郑某只是动动嘴巴就能从中获利不菲,却给C公司乃至我国的科技安全造成巨大隐患。经浦东新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最终以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商业秘密罪,判处被告人郑某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案结不等于事了,浦东新区检察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发检察建议,帮助C公司修补管理漏洞,提升管理能级,同时总结共性问题,制定、发布了《企业员工商业秘密法律风险防范提示》,举办多场商业秘密保护宣讲,召开商业秘密保护座谈会,努力把案件办理成效辐射到辖区企业以及半导体行业。“C公司负责人告诉我们,案件惩处及时到位,不仅对商业间谍起到了极大震慑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科技安全筑牢了一道坚固防线。”该案承办检察官介绍。
四方协同 共护企业“出海”
涉外商业间谍行为既会抑制国内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也会破坏国际市场公平竞争环境。浦东新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维护国家经济、科技安全,确保公平竞争的环境是刑法增设“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商业秘密罪”的初衷。针对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商业秘密的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上海市检察机关以该案为突破口,与侦查机关共同探索出一套线索预判、适时介入、沟通研商的合作联动机制,为通过法律手段打击相关犯罪,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提供参考。
C公司遇到的维权难点也是很多科技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对此,2023年12月,浦东新区检察院牵头成立上海市首家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实践基地。2024年9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上海市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在该实践基地共同签约“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综合保护战略合作协议”,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市场监管部门和知识产权局的行政监管力量和高校的学术科研实力凝聚起来,构建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全面保护工作格局,实现对知识产权的系统保护,从而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共同服务企业‘出海’战略”是战略合作协议提出的首个合作内容。企业“出海”是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是国家战略与产业发展所需,也是企业生存策略与必然选择。协议约定,各方将依托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浦东分中心,加强对海外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纠纷的信息收集、业务指导及风控培训,加强对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纠纷应对指导,护航企业“出海”无忧。
“基于协议,我们在商业秘密保护领域探索建立了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推动‘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和‘知识产权维权专家库’资源各方共享,加快构建调诉结合高效保护机制,定期研商企业‘出海’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及高发频发问题。”浦东新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专业队伍多维探索
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浦东检察创新频出。2025年1月,浦东新区检察院出台《关于推动涉外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检察长担任组长的涉外检察工作领导小组,从“稳妥办好涉外案件”“优化涉外检察服务”“构建多元协作格局”“提升涉外检察工作能力”等四方面,为做实涉外检察工作提供指引。
开春,《实施意见》的第一个落地动作涉外检察工作专业团队成立,涵盖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未成年人检察等检察业务领域,并纳入数字检察、理论研究及综合行政部门的业务骨干,是跨部门协同作战的专业化队伍。既有全国优秀公诉人、检察业务能手,也不乏入选国家级人才库的专家型干警。涉外检察工作专业团队总召集人付红梅介绍:“当前正重点推进服务中国企业‘出海’、自贸区离岸贸易风险防控、打造涉外优质案例等创新项目,希望能为推进涉外检察工作提供‘浦东方案’。”
据悉,涉外检察工作专业团队已围绕高质效办好涉外案件、优化涉外检察服务、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五个方面,明确了本年度12个涉外检察重点项目。同时,团队还按照要求建立涉外案件“首办责任+一案四查”机制,本院检察官对每起涉外案件同步审查刑事违法、民事侵权、行政监管漏洞、公益损害风险,优化案件内部移送流程,实现四大检察融合监督闭环。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