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8日举行的浦东新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扩大)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区委副书记、区长吴金城针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前反映的问题,结合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详细介绍了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城市更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工作。
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浦东作为上海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要坚决做到经济挑大梁,为全市作出更大贡献。浦东将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努力巩固和增强经济不断向好态势。
首先是做强基本盘。工业着力多抓新项目。针对已签约项目,将加快开工建设;针对已投产项目,将积极扩大产能;针对在谈项目,将加速落地,紧盯大企业挖潜力。金融业依托改革促进发展。积极争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支持,加快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吸引具有总部功能的机构落户,支持银行加量优化产品供给,进一步引导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重点推进“一计划、一行动”:互联网平台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将更加注重新赛道,专业服务业提升行动将更加注重市场感受度。
二是激发主动能。提高投资效益。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加快轨道交通、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项目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同步增长,加速土地出让、项目储备、施工建设节奏,形成更多投资增量。提振消费,丰富“浦东嘉年华旅游消费季”内容,联动上海之夏、上海旅游节、国际光影节等,以“票根经济”激活消费潜能。推动外贸平稳增长。聚焦“走出去”服务平台,优化境外投资便利化举措,积极培育集聚各类出海总部。推动科创企业加快发展,支持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升能级。
三是培育新增量。前瞻把握产业规律、科技规律、企业发展规律,采取多元举措,牢牢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经济增长的牛鼻子、生命线。在招商引资方面,系统推进“招投奖补购”,完善政策、基金、人才奖励、政府补贴、场景采购等举措,推动“走出去”招商。在企业服务方面,谋划更多促消费、助产业、增后劲的政策,推动各类政策同向用力。用好“浦易达”惠企政策服务平台,做到免审即享、即申快享、应享尽享。落实好全市优化营商环境8.0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浦东作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主战场,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率先贯彻落实,当好“尖兵部队中的尖兵”,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持续下功夫,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成势。
一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溢出带动效应。发挥战略科技力量集聚优势,强化对创新企业的有效赋能。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发展,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兴办,构建更加充满活力的创新体制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持续推动科技攻“尖”、产业向“新”。
二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浦东将持续推动产业布局聚集,加快抢占前沿赛道未来发展制高点,率先开放更多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产业规模、能级和核心竞争力。集成电路方面,重点加快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装备小镇等园区建设。生物医药方面,重点整合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做强大品种创新药械,启动生物样本库建设,探索生物医药共保体模式,加强医疗数据开发利用,建立完善医保商保衔接多元支付机制,支持企业开展全球临床研究,提升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能力。人工智能方面,重点加快模力社区、AI小镇、张江机器人谷等建设,推动智算集群、模型算法、高质量语料、软硬件协同创新发展,加快重点垂类模型和智能体开发,以垂类应用为切入、推动大模型形成市场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加快商业应用。
三是完善创新企业梯度培育。浦东将持续加强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分层分类精准做好支持。
四是加大科创人才引育。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育制度,大力汇聚海内外顶尖人才、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
五是构建一流科创产业生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浦东高度集聚、高效配置、高速增值,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科技金融支撑,着力发挥好金融接力加速的整体效应,努力适应创新创业节奏,提高投决效率,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考核的大数定律、算好产业生态打造的综合大账、强化创投朋友圈投资和产业圈大协同。
努力打造城市更新样板
对标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城区目标,浦东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全市新一轮人民城市建设行动要求,努力打造引领区特色的城市更新样板。
一是推动重点区域功能迭代升级。陆家嘴、张江、金桥等重点区域已经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进入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要通过更新提升品质、激发活力,主要是“两手抓”:一手抓区域整体焕新。比如,小陆家嘴二层连廊拓展,总的目的是通江畅行,串联周边文旅地标、商务楼宇、商业综合体和滨江地带。比如,世博“一轴四馆”以及白莲泾两岸整体更新,将进一步优化空间尺度,打造功能复合的滨水岸线。一手抓重点更新项目。引入一流开发商,打造好空间、招引好项目。
二是加快镇级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在区级层面建立资金周转机制,支持园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功能配套、环境提升,盘活低效产业用地,吸引优质项目加速落地。打造“科创+田园”“龙头企业+小院”“园区+小院”等多类型的科创空间,满足创业团队对创新孵化、共享办公、人才公寓等功能需求,同时带动农民增收。
三是提升生态空间内涵活力。重点是引入专业设计建设主体,优化生态空间的人文内涵和品质能级,打造更多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的宜居空间。以绿线牵引,打造城市绿芯。通过与周边环境连接互动,带动区域整体蝶变焕新。以蓝线牵引,演绎水岸共生。重点谋划世博水环、张江水环,力求功能复合叠加,激发空间生机活力。
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是织密综合交通网络,增加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争取更多线路纳入建设规划,有序打通断头路,提升通达性,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市民出行。另一方面是筑牢防汛设施根基,抢抓汛前时机,年初集中开工51个防汛工程,同时扩大范围,实施一批提升排水设施能级、畅通河网脉络的项目。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浦东将聚焦就业、卫生、养老、乡村等民生领域新变化、新需求,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推动更多政策资金“投资于人”,提升优化“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力稳岗拓岗,针对重点企业,动态监测用工数据,实施“一企一策”,完善应急用工响应机制。推出综合工时等政策稳岗,开发扩充临时性公益岗位。聚焦重点群体,建立六类重点人群库,做好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等精准服务。强化人岗匹配培训,紧盯先导产业、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定制化培养,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校企双师”新型学徒制培训。
二是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重点是“顶天”“立地”“强腰”,持续完善“医学中心-区域性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医疗服务体系。“顶天”,就是要加快长征医院、胸科医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等建成投用,“十五五”期间区内市属三甲医院将达到13家。“立地”,就是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障转诊患者优先享受就诊、检查、住院等服务;加强全科医疗诊疗能力,培育打造特色专科。“强腰”,就是要发挥浦东医产融合优势,加快医药医械前沿成果转化应用,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型医院和研究型病床,打造更多国家级、市级、区级临床医学新质专科(专病)。
三是着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浦东“9073”多元均衡的养老服务格局已基本形成。接下来,重点是通过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疗设施毗邻建设、医疗机构签约合作、推广“互联网医院”服务、开设家庭病床服务等方式深化医养结合。
四是全力建设全域和美乡村。打造有主题的乡村、有乡愁的风貌、有特色的产业。一方面是塑形,分类实施好“三百工程”,加快创建第七批28个“百村示范”,推动首批45个“百村精品”和32个“百村美丽”建设。另一方面是增能,通过园区开发建设模式、村企合作共建模式、农业“接二连三”发展等,向制造业、服务业延伸拓展,发挥综合效益。另外,深入细致开展乡村治理积分制、农村物业化服务,积极培养“新农人”“农二代”,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