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位于浦东的上海首批高质量孵化器——中科创星,再度汇聚科学家聚焦前沿领域。在第六期“好望角科学沙龙”上,被誉为“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的合成生物学成为核心议题。
“1立方米生物反应器生产的淀粉量,相当于5亩地种植的玉米。”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创始所长马延和,在沙龙上抛出这一突破性结论。他指出,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让不依赖土地、淡水的淀粉车间制造成为可能,未来将重塑生物制造与农业格局。
合成生物学概念始于1911年,由法国物理化学家斯特凡·勒迪克首创,是融合生物学、基因组学、工程学和信息学的交叉学科。它通过工程化原理设计生物系统、创造新生命,实现从“认识生命”到“设计生命”的跨越,因此获“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称号。
传统农业中,植物靠光合作用产淀粉,周期长达数月,能量转化效率仅约1%。2021年9月,马延和团队成果登上《科学》期刊:他们以“搭积木”方式,设计出11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合成。
这一突破无需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水和氢能为原料,让“空气变馒头”从科幻走进现实。马延和透露,团队从6568种生化反应中筛选最优路径,通过改造酶分子、创建人工酶,攻克热力学匹配、代谢流平衡等难题,实现了淀粉人工合成。
本次沙龙上,马延和在“空气变馒头:从实验室走向未来生活”演讲中,分享了技术最新进展。目前团队已将淀粉人工合成途径优化至3.0版本,相比玉米合成淀粉,能量转换效率提升3.5倍,合成速度提升8.5倍,把2-3个月的自然合成周期缩短到数天。
“这意味着未来淀粉可脱离农业种植,实现工业化车间制造,还能支撑人类太空生存。”马延和强调,人工智能极大推动了合成生物学“理性设计”进程。如今,该领域已拓展至蔗糖、己糖、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多碳复杂分子合成,为食品、能源、医药行业提供新方案。
《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2024》显示,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超170亿美元,年均增速27%,预计2028年将达近500亿美元。
本次沙龙吸引10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创始人、投资机构负责人参与。圆桌讨论环节,马延和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邢建民、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副院长付小龙等,深入探讨技术进展与商业化前景。
活动发起方中科创星是硬科技创业投资与孵化专业平台,落地浦东不到两年。其上海高质量孵化器已实践“超前孵化”“深度孵化”模式,在张江科学城落地多个硬科技项目。今年7月,注册于浦东的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完成26.17亿元首轮募集,70%资金将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助力新一轮科技革命。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