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服务
从上海到塔扎:浦东援摩医疗队的坚守
来源:浦东时报 日期:2025-10-02 浏览

2025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2周年,也是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派遣50周年、浦东新区开展医疗援外的第27年。在距离上海一万公里的非洲大地上,浦东援摩医疗队员既是“白衣天使”更是“民间大使”,以行动诠释“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摩友谊的深厚底蕴。

与其他医疗队多由各家医院“分散组队”不同,浦东新区派出的援摩医疗队采用“整建制”模式——由一家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单独组队,每批由不同医院轮换。新区共拥有7家二、三级综合性医院,每批医疗队任期2年,平均12名队员。今年,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执行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第197批任务,驻扎摩洛哥塔扎医院,任务期为2024年11月至2026年11月。这是该院第三次派出援摩医疗队,也是浦东新区派遣的第16批援摩医疗队。

摩洛哥塔扎省地处偏僻山区,四面环山、四季少雨、冬冷夏热,交通闭塞且经济落后,医疗资源匮乏。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沙小苹作为第196批援摩中国医疗队总队长,在“上海医生在摩洛哥”栏目中,讲述了浦东医疗队一台“化不可能为可能”的手术,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异国他乡,中国医者用仁心仁术,书写跨越山海的生命答卷。

2025年初,一位106岁高龄的摩洛哥婆婆被送至援摩医疗队塔扎分队,股骨粗隆间骨折让她痛苦蜷缩病床。若不及时手术,老人不仅将永远失去站立机会,还可能引发褥疮、肺炎等并发症。但塔扎医院医疗条件有限:心功能评估仅靠心电图和心超,无肺功能检查设备;手术关键设备C臂机(透视机)已瘫痪14天,让治疗更添风险。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骨科医生张爱敏紧急组织会诊,凭临床经验评估患者手术耐受度。考虑到老人年龄,他在设计手术方案时优先缩短手术时长,减少术中出血与创伤。因当地手术器械与国内不同,术前他还反复预演手术流程与器械使用方法,确保手术高效推进。

历经焦急等待,C臂机终于修复。晨光熹微时,张爱敏再次核对方案,争分夺秒做好术前准备。手术室里,麻醉、牵引、复位、固定……面对简陋器械,他灵活调整策略,最大化发挥器械作用,与摩方团队紧密配合,展开“与时间赛跑”的手术。术后,老人拉着张爱敏的手用当地语言轻声道谢,指尖温度传递真挚感激。两天后,老人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此时,撒哈拉的风掠过医疗队驻地飘扬的五星红旗,塔扎分队的灯光依旧昼夜长明。

“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爱与责任,勇于面对挑战、充分准备,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张爱敏在医疗日志中郑重承诺,“我将继续以饱满热情和专业技能,为摩洛哥民众提供优质医疗,在异国书写医者篇章。”

从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获悉,自1999年3月派遣第一支援摩洛哥塔扎医疗队以来,浦东共派遣16批援摩医疗队(含原南汇区2批),分别驻扎塔扎省、沙温省(原南汇区派驻)。多年来,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按国家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要求,有序推进援摩工作。医疗队开展外科、骨科、心内科、眼科、妇产科、针灸科、五官科、麻醉科等业务,承担塔扎省70万人口中半数以上的医疗保健任务。

无论是急危重症救治,还是日常诊疗,医疗队员始终兢兢业业、严守医疗规范,以行动诠释白衣天使的奉献精神、跨国界的无私精神与中国人民的和平友好心愿,赢得摩洛哥卫生部、塔扎省政府及民众的高度赞誉。因工作突出,多批团队与个人获援外医疗先进称号:公利医院张海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浦东新区宣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爱民、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陈弘分别获“上海市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东方医院、公利医院获“上海市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

浦东招聘网最新招聘信息